论上海商业地产新型发展方向:SM 2.5时代的来临--商业地产

2016-01-11


任何商业,都是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,服务功能。当有消费市场存在时,才有商业的空间。因此这里永远离不开城市的发展节奏。


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下上海城市的变迁概况,1995年上海终于通了地铁(从火车站通行到锦江乐园站),当时已造了内环线。后来因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,上海的城市定位又是服务于全中国,因此城市外来人口激增反向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,就有了外环线及数条地铁。但当一个全国性城市发展到外环线时,一个容纳2500-28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运营难题就摆在了城市经营、管理者的面前:交通、教育、环境、综合治理等等。而全球目前城市人口最多的是日本东京,达到3000万,是唯一可借鉴的案例,因此这两天上海政府拼命出文表示人口严格控制在2500万,因为再上去,我们根本没有技术手段和经验面对。


回到环线问题,是后来才有的中环线。这条看似造的最晚的环线,恰恰暴露出了一个最容易被管理者忽略,也最最能承载一个社会推动力的群体:中产阶级的重视度问题。原先市中心因打造各类楼堂馆所、高楼大厦,而大拆大建的只有5%的高收入人群可以进入居住,而当房地产发展用以满足城市不断导入的人群时,往往选择土地成本比较低的郊区(现在的徐家汇开始往闵行方向延展,其他三个方向类似)。而当城市扩容达到2000万时,没有任何人有经验去警示政府管理城市,因为当时正值经济发展最猛,税收财政最高的时期,所以这么一延迟刹车,就把城市建到了老闵行、松江、宝山吴淞码头、外高桥等地,而人口也迅速膨胀到了2500-2800万。每天早晚单向路径的汽车洪流,又对明显无法解决的天然交通瓶颈产生了再次冲击,城市生活变得不再美好,变的很烦躁、很压抑、很低效率,城市已经不是想像中的那么舒适方便了,甚至不如某些小城市、农村。


期间,我们的各类本土地产商无论是出入商业配套需要、还是准备进军商业地产领域,纷纷围绕人口聚集区域,开设了各类百货或购物中心,用以满足人口平均分散导致的商业需求本地化。但购物中心是对百货的补充和完善,更是把各类街边店整体抬升档次的一种商业一站式消费的集成店,从根本上没有对提升零售整体素质产生根本性改变。因为高大上的一些公共空间虽然比林阴小道的路边店看似高档,虽然店铺因入住而不得不重新内装,但商品依然是那些,服务依然是迎合购物中心而存在。

 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均消费的差距拉开,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,市民眼界经历的不断成熟,今天的上海,准确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,到20161月,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,因为有了SM2.5。不是PM2.5啊!


因为上海、中国不断涌现、壮大的中产阶级,已经慢慢构成了一个群体,一个有着很多自我选择的群体。价格、便利性已经不完全是他们消费概念的全部或最主要部分了,取而代之的是:我是否满意?我是否舒服?我是否愿意?虽然价格也是一个坎,但相较20年前,还是宽松了许多。根据我的感觉,上海这个群体大概有15%-20%,居住环境大部分都分布在中环线周边,这个分布带恰恰是20年前上海城市拓展的郊区,他们当时是社会的底层劳动者,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20年的积累,把根扎在了中环线。而外环线的年轻一族虽然将来也会慢慢加入中产阶级,但他们的分布将再次打乱目前的商业格局,这里不再展开未来,目光还是集中在这目前的10年内。


SM2.5,专指目标消费人群定位中产,装修风格趋向个性化,商品、服务多元化,建筑体量中等(2-5万平米),对轨道交通依赖性较高、机动车位有限,轻重餐饮平均、轻奢快销均匀、特色店林立,铺位调整频繁、市场推广时尚,等等,用以把握不去百货店买奢侈品,不去购物中心买大众货的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。若百货是1.0,购物中心是2.0,则这个新型(仅仅国内)商业形态则定位为2.5


经营特色可以是邻里中心概念、可以是outlets折扣店为卖点、可以是时尚都会等形态,这些可以有许多许多样板,便于给消费者有选择的宣传营销层面,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,面对的是30-55岁,这些已经是社会主流意识且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。


这个变迁,适用范围仅限于那些地理位置适合但经营业态老旧的传统商业中心,而切莫以为所有百货、购物中心都要往这里挤,才是出路。

 

我们发现了这个端倪,市场上有了吃螃蟹的人,有定位正确、选址正确、经营正确的,但更多的是定位正确、选址不准、经营偏差的。这里不再点名论证,因为毕竟人家下去几千万改造我们没资格乱评价,但千千万万的消费者,会从心而行用脚投票,则那时,市场上的存活者,才是真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尝鲜者。

 

我们作为咨询公司,专业零售、商业地产策划、招商方向,若连这些敏感性都缺失了的话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希望看见本文的本公司年轻团队,以此为警示,莫要虚度光阴,因时间并不一定把你推入中产阶级如果不用心努力,相反,随波逐流、任性自我,只会随着时光而两鬓斑白空对来时路。


希望看见本文的朋友,也能给予我们表现的机会,我已经参与并推动了第一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攻城略地,我相信也可以有经验投身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变迁中,发挥余热!


三千越甲不仅仅是公司名称!


撰稿人:Louis WU  

Track Record

2008-2024 Copy Rights Reserved. Designed & Reinforced by PIONEER.
Using under the PC browser, visual result may be affected if using mobile phone browser, please understand.
    PCֻܻӰӾЧ½⡣| ЯEҕҙӰ푤򼰤ܤԤäơPCE뤳Ȥ᰸ơ⤯